今年書展主題,定位「心靈閱讀」。本來,閱讀就是一種心靈活動,一本經典作品,一個偉大的作家,請隔了幾百年,你讀他的書,好比隔着題庫的時空,完成了一場對話。這種心靈的滿足、溝通的奧妙、精神的交流,只限於讀者與作者。
由甚麼時候開始,閱讀開始與心靈脫鈎?所以現在有必要由書展當局來提醒?網絡短訊的流行,是其中一個原因。即使有印刷品,書籍的市場潮流,注重飲食旅遊消費資訊。這類書籍,作者的角色並不重要,主要提供的內容準確、令消費者人手一層,按圖索驥,去神戶大阪旅行,行及京都奈良,找到對胃口的壽司店黃旅館即可。
或者是湯水營養、美容護膚、風水轉運,此等工具書充斥,《作者論》的重要消減。閱讀這些書藉的目的,不在於心靈的慰籍,而在於腸胃的充實、衣食住行的滿足,更重要的是,令消費者覺得物超所值。
閱讀的宗旨,從此消失。因為這等資訊工具,其實不必買書,網絡全部可以代替。既是如此,心靈愈來愈遠,物質包圍一切。書展在網絡資訊全球化爆炸的氛圍之下,也就要讓出攤位給予非書籍的租戶:食物、兒童教育、工藝品和紀念品,始終與閱讀無關。